跳至主要内容

关於基金

计划成效

据2015年一项研究显示, 「儿童发展基金」有助基层儿童长远发展

研究证「儿童发展基金」有助基层儿童长远发展

由劳工及福利局委托进行的「儿童发展基金计划参加者的较长远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基金计划内的三项重要元素,即是「个人发展规划」、「师友配对」和「目标储蓄」能有效地为基层儿童提升资源管理和规划未来的能力,扩阔个人网络,并建立持续储蓄的习惯,这些条件对参加者的学业和事业方面发展均有裨益,是未来成功和摆脱贫穷的关键。

是项研究由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及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进行,旨在了解基金计划对参加者的裨益及较长远影响。研究调查了基金计划参加者在完成计划一至四年後之情况,并与家庭经济背景相近、年龄相若的非基金计划参加者作对照比较(「对照组」)。研究人员还与毕业学员、友师、家长,以及营辨机构作深入的访谈或聚焦小组讨论。

「个人发展规划」提升基层儿童的自我期望及对未来的希望

基金计划的「个人发展规划」元素让计划参加者尝试制定和实践具体可行的目标,这个学习过程有助培养正面积极的未来路向(即是对未来的动力、想法和感觉),鼓励他们更重视自己的未来,积极求进步以实现理想。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基金计划参加者在学习上更有动力和兴趣。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就学习兴趣的自我评分明显高於「对照组」,对「学习使我快乐」这句子的同意程度明显地较高。此外,他们对学业也抱有较高的期望 ── 有8成(80.1%)的计划参加者期望自己能够取得学士或以上学位,「对照组」则只有6成半(64.3%)。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倾向把障碍视为可以克服的挑战,在面对障碍时会思考如何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达到目标。研究采用「希望量表」评估计划参加者和「对照组」对未来的希望,发现计划参加者明显对未来有较高程度的希望。

提升职场竞争力

此外,研究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计划参加者有较少问题行为,包括过度活跃、情绪症状、行为问题、朋辈问题和逃学情况。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一方面印证了计划参加者对自己的未来更有动力和计划,另一方面亦显示计划参加者有较强能力提升其日後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目标储蓄」帮助建立持续储蓄习惯

良好的个人网络和社会支援有助提升个人的人力资本及将来的事业发展。基金计划的「师友配对」元素为计划参加者提供了与非来自其家庭的成年人建立关系的机会,并扩展他们的个人社区网络。研究比较了计划参加者及「对照组」中没有参加过任何师友计划的青少年,发现计划参加者明显地从家庭、朋友和其他重要的人处得到较高程度的社会支援,他们也在未来接受教育、工作和职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更有决心持守自己订下的目标。

基金计划的「目标储蓄」元素协助参加者积累储蓄,为实践个人规划作好准备。若能从中建立一个长久维持的储蓄习惯,更是一项重要的资产,帮助基层儿童脱离贫穷的循环,以及克服种种不利的条件。

「目标储蓄」帮助建立持续储蓄习惯

有83%的计划参加者表示基金计划有助他们为个人发展建立储蓄习惯,约四分之三的计划参加者(77.6%)在完成计划後仍能保持储蓄习惯,较「对照组」为多(43.6%)。在质性研究的讨论或访谈中,一些计划参加者表示「目标储蓄」让他们明白到储蓄习惯的重要性,因为这个习惯可以帮助他们实现长远的目标,也有营办机构表示,部分参加者的家庭透过参与不同的财务工作坊和讲座,开始意识到持续储蓄习惯的重要性,亦对财富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计划参加者的兄弟姐妹也有正面改变

基金计划同时亦为参加者的其他家庭成员带来裨益。约五分之二的计划参加者表示,他们的兄弟姐妹虽然自己没有参与基金计划,但他们亦受到参加者的正面影响,包括:成功建立持续储蓄习惯、变得积极乐观、更愿意认识他人、扩阔视野以及对未来有规划。

关於「儿童发展基金计划参加者的较长远发展研究」

报 告 全 文

是项研究由劳工及福利局在2015年委托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及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进行,旨为了解「儿童发展基金」计划对参加者的裨益及较长远影响。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聚焦小组讨论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当中的问卷调查成功访问了共1,402名人士,包括552名计划参加者及350名非计划参加者作对照用途。非计划参加者来自低收入家庭、年龄与计划参加者相若、符合申请资格但未有参与基金计划;其馀的受访者则分别是计划参加者的家长和友师及营办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