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最新消息

增值活动

走进香港电台 一探幕後制作

支持机构:

香港电台

儿童发展基金首次与香港电台(港台)合作,在暑假期间带领近90位基金学员走进电台了解幕後制作,更藉机会安排了不同岗位的员工介绍自己的工作及分享工作体验。

电台及电视节目制作人员任分享嘉宾

今次活动的焦点所在,是由任职港台的电台和电视节目部制作人员主持分享环节。港台分别为我们邀请了电台节目编导赵善恩小姐、电视节目监制李雅欣小姐、与及两位电视节目编导梁建明先生陈荣锦先生,担任分享嘉宾。

香港电台

电视节目部监制李雅欣小姐(右一)介绍了编导的主要工作和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并以自己於2011年任编导时所制作的纪录片《体育的风采-我是体育人》其中一集《千里走单骑》,为大家作详尽解说。

这集节目专访香港单车代表队总教练沈金康,纪录了沈教练认真严格的训练与及面对比赛时的态度。

李小姐分享道:「纪录片的特点在於片内的人物、地点和情况均为事实,我们拍摄的是生活中的一段情景,所以只有一次机会。」为了多角度捕捉沈教练,展现他最真实的一面,摄制队当年特地前往不同的训练场地及赛事进行拍摄。

而作为一名编导,当遇到突发事情时,务须果断决定,令大队能顺利进行拍摄。「好像摄制队原本计划跟随沈教练前往荷兰,现场录影体坛盛事世界场地单车锦标赛的实况。但出发前数天却收到消息,教练因丧母而取消了行程。作为编导的我,最後亦决定更改摄制队的行程,跟随教练前往家乡上海,拍摄了沈教练多年来因比赛和集训与家人聚少离多背後有着的所思所感,让观众明白一位教练在奖牌背後所付出的努力。」

李小姐表示:「虽然每集节目播出的时间只有30分钟,但整个拍摄过程包括资料搜集、与受访对象沟通与及前往不同场境拍摄,则需用上至少半年的时间。」

香港电台

现任电视节目编导的梁建明先生在港台工作超过二十年。身为编导,由构思节目意念及内容、撰写稿件、进行访问、剪接到後期制作等,也需一手包办。亦因如此,在拍摄不同题材的节目中,他接触过不少难忘的人和事。

他与学员分享了自己在制作专题节目《死神九问》时,为探讨香港社会的死亡文化,亲身前往殡仪馆及内地的职业培训学院,采访殓葬从业员的受训及工作情况。个中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亦令他对生死有一番体会。

电台设备知多少?

香港电台

时间概念对广播人员非常重要,而且电台节目亦不时需要报时,为确保时间准确无误,香港电台的时钟连接到香港天文台的电脑系统,并根据英国格林威治时间,所以号称是全港最准的时钟。

香港电台

录音室的墙身凹凸不平,可以抗回音和减少声音反射,墙身同时亦具有高度隔音能力,制作节目时声音效果亦会更好。

香港电台

录音室内设有直向咪,主要用作静态访问,说话时要对准才能接收。

香港电台香港电台

早年的广播剧需要以道具协助制作不同声效,而港台的录音室中仍保留部份道具,例如门、地台及铁棒等。随着时代进步,现在电台节目采用到的都是现成音效并可从後期处理中加入。

香港电台

参加了今次活动的学员分别来自七间营办机构,包括基督教励行会、狮子会中学、邻舍辅导会东涌综合服务中心、街坊工友服务处、城市睦褔团契、东华三院大角咀综合服务中心及仁爱堂田家炳中学。超过九成的学员认为活动加深了他们对港台的认识,尤其是参观录音室及会见节目制作人员的环节,令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机构小档案

香港电台於1928年启播,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广播机构,在本地拥有最悠久的广播历史,同时提供电台、电视及互联网服务。现时港台拥有12个电台频道,分别以粤语、英语及普通话广播,各频道的服务对象和节目路向各异,关顾到社会不同范畴的需要。

学员心声

学员心声
吴丹
狮子会中学学员


「这次机会我认识到不同的广播器材,亦了解到电台的真实运作。活动後我亦发现原来香港电台除了提供电台广播服务以外,还会制作多元化的电视和互联网节目,让观众能从不同途径掌握最新的社会资讯。」
学员心声
林倬绰
邻舍辅导会「同心创梦」计划
东涌区学员


「今次活动令我获益良多,录音室的空间看似不太大,但原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可作直播或录播节目,更善用空间预留位置让其他媒体作采访之用。另外,在编导的分享中,我明白到节目制作需要大量的事前准备工夫,往往花上好几个月作资料搜集及内容整理,目的就是为了要制作高质素的节目。」

你可能有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