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6日
常言道:「求學不是求分數。」現在做老師,教授書本知識只是基本功,最重要是關顧不同學生的需要,啟發他們思考做人的道理。
兒童發展基金連續第三年與香港教育大學(下稱「教大」)合作舉辦「小老師教室」增值活動。活動得到香港基督少年軍、城市睦福團契、東華三院屯門綜合服務中心、仁濟醫院、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及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的學員踴躍參與,在教大學生帶領和指導下參觀校園、備課及扮演「小老師」,向其他參與學員授課。
活動更邀請了現職通識科老師的教大校友尹卓彥先生,與學員分享他為人師表的喜樂。尹Sir的教學足跡遍佈Band 1至Band 3、離島及巿區、全日制及夜中學等。執教鞭已有十個寒暑的尹Sir認為,縱然工作上遇到不少挑戰,但看見學生因為自己的影響而有正面轉變是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尹Sir說:「回顧過往的教育工作,最難忘是任教一所正在縮班的中學。當時與我同期入職的多名老師因此而相繼失去教席,而我是當中最後一個離任該學校的老師。我很喜歡陪伴學生成長,雖然前境不明朗,但更使我愈發珍惜與學生相處。師生關係如同朋友,學生會跟我傾訴心事,亦會問我學業和職途上的意見。或許是因為我一直努力嘗試突破教學困境,感染了一班中六學生也竭盡全力應付公開考試,最終大家創造了開校以來最佳的成績。儘管我隨即離任,但與學生一起向目標奮鬥、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日子是很深刻,辛苦得來卻體現出教育的意義。」
現在尹Sir於一所夜中學任教,發現半工讀學生下班後仍要兼顧學業,身心俱疲,於是成立了「半讀工房」,期望能出一點力幫助有需要的學生。
有參與學員表示:「從沒想過當老師每天需要處理這麼多事務,除此之外還要抽空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少一些心力也不行。這次活動增加了我對老師這行業的理解,亦令我對老師多了一份感激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