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最新消息

友師分享

品格先行 以自身成長經歷改變學員價值觀

第四批非政府機構計劃「傑出友師」得獎者:單玉華女士
計劃學員:石秀勵、徐樂兒
營辦機構:鄰舍輔導會(大埔及北區)

「傑出友師」單玉華女士(中)成為了學員石秀勵(左)及徐樂兒(右)的學習對像。 「傑出友師」單玉華女士(中)成為了學員石秀勵(左)及徐樂兒(右)的學習對像。

另一位「傑出友師」單玉華女士,她曾以籃球賽事作比喻,向學員解釋品德比成績更重要的道理。她認為球賽的成績若然在首回合未如理想,還能在第二、三和四回合追回;但參賽者要是犯規離場,那就連追回分數的資格都沒有。比喻簡單卻影響深遠,連單女士自己也感到意外。

她笑言:「萬想不到她們會把這番說話記在心上並在典禮上與大家分享。其實這是我投身社會後的深刻體會,每位雇主在招聘階段的首要考慮或許是個人的經驗和成就,但長遠看重的仍然是員工的工作態度及品德。」

單女士擁有多年義務工作的經驗,但作為友師倒還是第一次,坦言曾為「三年」的承諾思前想後。她說:「我很認同兒童發展基金的理念,但若要擔起當友師的責任,我要求自己至少能做到與學員保持定期聯系這一點。我不希望因自己安排失當而要中途退出計劃,影響學員的成長歷程。」

三年轉眼便過去,當單女士談及感受時,她提到自己與兩位學員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並非如當初所想需要刻意維系。而作為友師這經驗給她最大的得著是令她肯定了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和價值觀。她解釋道:「可能我跟他們的成長經歷相似,所以較容易理解她們的感受。跟她們相處就好像自己的人生重來一次,但不同的是現在的我更清楚自己的想法和立場。」

一個段落的結束,也是新一章的開始。單女士打算再接再厲,為新批計劃學員充當友師。對於有興趣成為友師的人士,單女士亦有以下建議:「只要在關系初期不怕被拒絕,願意把學員放在心上,懇切地與他們交流及關懷他們的需要,互相配合時間,任何人也可以成為友師。」


你可能有興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