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最新消息

專題故事

學校分享營辦經驗:聖公會諸聖中學、樂善堂梁銶琚學校

兒童發展基金自2014年開始把計劃擴展至學校,讓基層兒童可在熟悉的校園內,以及老師和友師的帶領下,提升個人競爭力和確立長遠的發展路向。基金至今已推出了四批合共41個校本計劃,惠及超過2 300名學生。

為加深大家對校本計劃的認識,我們特意邀請了聖公會諸聖中學的校長許華英女士,以及樂善堂梁銶琚學校的校長陳婉婷女士,一同分享營辦經驗。

聖公會諸聖中學校長許華英女士(左圖)及樂善堂梁銶琚學校校長陳婉婷女士(右圖)分別講述在中、小學推行基金計劃的經驗。 聖公會諸聖中學校長許華英女士(左圖)及樂善堂梁銶琚學校校長陳婉婷女士(右圖)分別講述在中、小學推行基金計劃的經驗。

基金計劃如何幫助基層學生?

許校長遇過很多不敢「發夢」的基層學生,他們並不是沒有夢想,而是缺乏「本錢」;礙於生活及經濟條件的局限,父母亦不能給予他們作夢的空間。

對此,許校長認為基金計劃提供了「人力」和「物力」去支持學生追夢。計劃中的「師友配對」安排義務友師陪伴學生三年,適時為學生提供指導,帶領他們向自己的目標進發;而「目標儲蓄」除了能培養學生定期儲蓄的習慣外,來自政府及社會的配對捐款亦在財政上支持他們實踐個人目標。

學校如何推行基金計劃?

兩位校長不約而同地表示,辦學團體和社福機構在計劃中均扮演重要角色。

聖公會諸聖中學在推行計劃時採用了「堂、校、社福」的三角理念:由學校負責招募參加者、所屬教會負責招募友師,而社福機構則擔任聯絡的職務。

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則與辦學團體協作執行計劃,而社福機構需作為學校與參加者溝通的重要橋樑。

基金計劃鼓勵學生每月儲蓄200元,執行上有困難嗎?

兩位校長均認為「目標儲蓄」是吸引家長及學員加入計劃的一大誘因。所以,許校長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儲蓄習慣;而陳校長則會舉辦簡介會讓家長多認識計劃、明白責任,同時亦會為學生開立專屬戶口,鞏固儲蓄的觀念。

基金計劃為學生帶來了甚麼改變?

兩位校長分享了不同例子,去展示基金計劃對學生成長所有着的正面影響。

當中有從舞蹈中找回自信的學生、有完成了拍攝及剪接課程的學生為學校製作影片、也有希望擁有自己咖啡店的學生對品質變得非常執著等;更有小學生在作文課遇到以「我最尊敬的人」為題時,描寫了自己的友師,可見友師在他心中舉足輕重的位置。

由學校來營辦基金計劃有何好處?

許校長認為校本計劃的好處在於學校環境有助掌握學生狀況,同時亦提供了穩定的活動場地。陳校長則認為由學校來舉辦計劃較容易取得家長的信任,在招募學員及安排訓練活動時更得心應手。


你可能有興趣的內容: